什么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?
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表現,動脈硬化導致的斑塊附著于動脈管壁,突起于動脈管腔,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,使動脈變得狹窄,血液流速減慢,血流量減少。當狹窄達到一定程度,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,因血供不足而導致的包括下肢發涼、麻木,腿部肌肉痙攣,運動后甚至休息時的酸痛,嚴重的最終導致足部潰瘍或壞疽。
那些人容易得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?
【高血壓】高壓血流會對動脈壁產生張力性機械性損傷,促使局部血栓的形成,引發動脈粥樣硬化。
【感染】感染可以使血管壁細胞的作用發生改變,形成的免疫復合沉積物,令血管壁受到損傷,使血栓形成,進而引發動脈硬化閉塞癥。
【家族遺傳】有很多疾病是通過家族遺傳而引發的,例如靜脈曲張、脈管炎等疾病的引發,都與家族遺傳有關。經調查發現,家族中有患有動脈硬化的人患此病的幾率要比其他人患病的幾率高。
【糖尿病】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謝會出現問題,血液中運送脂肪的蛋白質(稱做脂蛋白)會產生變性,在運送過程中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。
還包括一些吸煙、肥胖、高膽固醇的人群。
動脈硬化閉塞癥隨著癥狀變化 危害性也逐漸顯現出來:
第一階段(輕微主訴期):感覺患肢皮溫降低、怕冷,或者輕度麻木,活動后容易疲勞,容易發生腳廯而且不易控制,皮膚變薄,缺乏營養,毛發減少,容易脫落;
第二階段(間歇性跛行期):患者行走時,由于缺血和缺氧,小腿肌肉產生痙攣,疼痛和疲乏無力,需要停下來休息片刻,等癥狀有所改善才能繼續行走,如此癥狀反復;
第三階段(靜息痛期):當下肢缺血加重,側枝代償嚴重不足,下肢肌肉和神經出現缺血性疼痛,最常見的表現是患者徹夜難睡眠,抱膝而坐,小腿下垂,不能上抬,否則加重缺血,這個時期,患者精神和軀體者感到巨大痛苦;
第四階段(組織壞死期):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,出現營養障礙癥狀;贾霈F潰瘍或壞疽。隨著病情進展,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。此類患者往往需要截肢以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如何診斷?
1.初步檢查
下肢動脈是否有搏動減弱或消失
2. 測量踝肱動脈血壓比值(ABI)
3. 彩色超聲多普勒、
4. 血液檢查
5. 動脈造影、
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哪些治療選擇?
改善生活習慣: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。多食用低鹽、低糖、高纖維素和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,如豆類水果、蔬菜等。戒煙,吸煙者發生間歇性跛行的幾率是非吸煙者的9倍,間歇性跛行的患者中幾乎90%以上是吸煙者。因此,戒煙是減少發病的有效措施。
物理治療:患者應該適量的進行體育鍛煉,比如散步、慢跑就很好,這樣可以放松精神,緩解緊張情緒;通過理療、手法按摩使皮膚溫度升高也是一種比較好的輔助療法,無論是鍛煉還是理療,重要的是它們都有助于側支循環的建立,改善缺血。
藥物保守治療:可以在血管外科醫生的指導下,應用降脂藥物、降壓藥、血管擴張劑、抗血小板藥物、抗凝藥物。如有動脈血栓形成,可使用溶栓藥物。目前所應用的藥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繼續發展,改善患肢的側支循環,緩解疼痛和促使潰瘍愈合
手術治療:對于間歇性跛行逐漸加重,影響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者,或由于肢體缺血引起靜息痛、組織壞死的患者,需要手術治療,這些患者如不及時手術,最終不可避免截肢。在局部組織已發生壞疽的患者,術后可以促進創口愈合。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外科手術和動脈腔內成形術。手術治療的患者必須得到影象學資料,全面評價血管的狀態后方可確定手術方案。
介入治療:是治療下肢硬化閉塞癥的全新微創療法,目的在于開通閉塞的血管,恢復血流,促進傷口愈合,延長肢體的壽命,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。
介入治療的兩種方法:經皮內血管球囊成形術(PTA)、經皮內血管支架成形術
介入治療的優點:
介入治療作為微創的非外科手術方法,具有如下優點:
治療創傷小,患者痛苦少,恢復快
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,副作用小,更適合老年體弱的患者
操作簡單,療效確切
可重復操作,對于治療后復發的病例,可在次介入治療